《ASMR凉凉:当“颅内高潮”不再掀起热潮》
曾几何时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“颅内高潮”的标签席卷全球,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、助眠放松的流行方式。从耳语、敲击到模拟理发,各类ASMR视频在YouTube、B站等平台疯狂收割流量,主播们甚至凭借“声音疗愈”跻身网红顶流。然而,近年来ASMR的热度却悄然退潮,搜索量下滑、内容同质化、平台监管收紧……这场以“凉凉”为终局的狂欢,背后究竟是审美疲劳,还是行业自毁?
流量神话的崩塌
ASMR的黄金时代始于2015年前后,其标志性“触发音”如摩擦麦克风、咀嚼食物等,一度让观众沉迷于“耳朵怀孕”的感官体验。但过度商业化很快让内容变质:部分主播为博眼球转向软色情擦边(如舔耳、暗示性低语),引发舆论争议;平台被迫大规模下架违规视频,导致优质创作者被误伤。与此同时,观众对千篇一律的“掏耳朵”“翻书声”逐渐麻木,新鲜感消散后,流量自然溃退。
科学争议与替代品崛起
ASMR的“疗愈效果”始终缺乏严谨科学背书。尽管有研究称其能短暂降低焦虑,但学界对其长期作用仍存疑。随着正念冥想、白噪音App等更“正统”的放松方式流行,ASMR的不可替代性被削弱。更讽刺的是,它的“助眠”标签反而成为短板——许多用户反馈,为寻找“完美触发音”熬夜刷视频,结果越听越清醒。
凉凉之后,ASMR还剩什么? 尽管热潮褪去,ASMR并未完全消失。小众爱好者仍坚守这一领域,部分创作者转向“沉浸式声音场景”(如雨声咖啡馆、森林篝火),剥离猎奇标签后,反而回归了声音艺术的本质。或许,ASMR的“凉凉”并非终结,而是一次去泡沫化的重生——当流量泡沫破裂,留下的才是真正需要“耳间治愈”的人。